• 介绍 首页

    予我千秋

  • 阅读设置
    予我千秋 第94节
      朝阳光芒万丈,气势磅礴地倾泄而下,毫不留情地将宫城中的每一寸暗处都照得透亮刺目。
      男人站在这朝阳下,容貌如朗朗清月,身形如劲拔青松,清晰地落入众人眼中。
      他看向谭君,谭君亦回望向他。
      这一刹,二人仿佛重回当初森冷潮湿的刑狱中。
      那个曾经不可一世的、权势滔天的、心狠手辣的鄂王,被抽灭威仪,被抽毁尊严,被抽断硬骨,就在谭君的眼前,应声跪倒在地。
      谭君脚尖停在他膝前数寸处。
      “当年郑文襄公因得罪王爷,竟被王爷迫害至死。臣今想问一问,这些年来,王爷悔不悔。”
      狱吏们持鞭,无声立望。
      男人抬手抹去嘴角的血,盯住谭君,吐出两字:“……不悔。”
      谭君将他看了半晌,然后无言转过了身。
      料想老师若泉下有知,今闻此言,必亦无悔于当年。
      ……
      建初十五年春三月,谭君为久病的老师誊抄奏折,送入都堂。那封奏折,是身为端明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的郑平诰第三次衔领朝中文臣,谏请皇帝早日立储的议章。
      毫不意外地,这封奏折激起了皇帝的盛怒。皇帝传召郑平诰入觐,二人在崇德殿内颇起了一番争执,而这一番争执之激烈,事后便连外朝众人都有所耳闻。
      据传当日,一向喜怒不形于色的皇帝将这本奏折狠狠砸在郑平诰脚下,问说:“你三番五次奏请朕册立储君,是为何心?”
      郑平诰跪着,答称:“陛下膝下诸子早非幼儿,陛下久不立储,宫内不平,国朝难安。”
      这话说得无一分委婉,立时便叫皇帝又变了脸色。
      皇帝沉了沉气,道:“朕这六子,你与众臣欲推立哪个?”
      郑平诰答:“四皇子天资出众、文武拔萃,可堪重任。”
      皇帝沉默地觑着他,一字不发。
      郑平诰又道:“陛下心知肚明,又何必问臣。除四皇子外,陛下其余诸子皆极平庸,任是册立哪个,都难服众。而陛下若有立他人之意,又岂会迟迟不下诏?陛下既不愿立其余诸子,又何故不立四皇子?”
      皇帝仍旧不言。
      郑平诰最后道:“四皇子被陛下外放近三年而不得归京,臣斗胆问陛下:四皇子当初究竟犯了什么大错,得遭陛下这般惩戒?陛下久不立储,究竟是在犹豫什么?”
      皇帝冷笑一声:“朕算听明白了,你是为他抱不平而来。”
      “臣不敢。臣所言,皆为陛下、为大晋。”
      “你当朕愚蠢。”
      “臣万万不敢。”
      皇帝猛地起身,厉声斥骂道:“他是朕的儿子,朕想怎么罚,便怎么罚!朕便是让他一辈子不能回京,亦是朕的家事,不容尔等置喙!朕立不立储,当立谁人,岂是尔等能指手画脚的!你给朕滚出去!”
      这番骂声直达殿外。
      在外候着的文乙看见郑平诰被斥退出殿,近前为他引路。郑平诰久病不愈,此番急火入心,脸色更是晦青,没走几步,就弓腰闷咳起来。待咳声罢,文乙瞥见他手心里捂住一抹血色,当即皱了皱眉。
      郑平诰声音沙哑地叫他:“文乙。”见他答应,郑平诰又叹:“你可知陛下何故对四殿下如此?陛下明明深知,此辈江山,唯四殿下可继。我等欲得明主,非四殿下不可堪此重任。”
      文乙平静地对上郑平诰的视线。
      他胸中埋藏着无数句话,但他一句都不可轻易说出口。这不是一个最好的时刻。他已孤身一人走了这么久的路,他绝不可踏错一步。
      他垂下头,答说:“郑大人,请恕小臣无知。”
      ……
      建初十五年深秋,诸事纷乱。
      皇帝一病不起,诸子会集京城,各怀心思。昌王既殁,翰林院议谥恭宪,皇四子戚炳靖奉旨行监国事,诏葬昌恭宪王于皇陵。皇二子易王戚炳哲奏请刑、兵二部案查昌恭宪王之死,当廷质证戚炳靖为弑兄之凶手,却反被侍御史弹劾不孝不悌,随即被殿前侍卫押出皇城,最终被兵部连夜派禁军护送回封地。
      朝堂下,文臣清议沸沸嚷嚷。以端明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郑平诰为首的百余名馆院清臣,于宫门处伏阙长跪,为昌恭宪王疑案不平而叫屈。
      到了深夜,戚炳靖亲至宫门处。
      他走到郑平诰身前,提灯照了照郑平诰病容满面的脸,叫人将他搀扶起来,然后一言不发地返身回宫。
      郑平诰一路被人带到昌庆宫中。
      内殿中烛火通明,戚炳靖命人为他赐座。
      郑平诰望着这十九岁的少年,见其面容之镇定,知其手段之狠酷,一时胸口涌上诸多难以言述的惋惜与慨叹,不禁摇了摇头。
      戚炳靖亦将他望了两眼,而后道:“我记得小时候,兄弟们都最乐意听郑公讲经史。往圣故贤,功过千秋,由郑公娓娓道来,最令人感悟纷纷。”
      郑平诰道:“四殿下若能记得少时所学,今又何故会变成这般模样。”
      戚炳靖道:“是我令郑公失望了。”
      “殿下。”
      “郑公。”
      “臣想从殿下处求一句实话:昌恭宪王是为何人所杀?”
      “是我杀的。”
      “殿下为何弑兄?”
      戚炳靖盯着他,一时未答。
      郑平诰叹道:“殿下天资出众,自幼深得陛下宠爱,虽后来犯错被罚出京,可陛下从未将同等的宠爱给予过其他皇子。陛下一朝立储,非殿下莫能堪此重任。殿下心图大位,但等陛下立储则是,何必弑兄!”
      “郑公今率众臣伏阙,是欲让我伏罪?”
      “殿下奉诏监国事,当以仁德治事。敢问昌恭宪王何罪,竟被殿下所杀?”
      戚炳靖站起身,他不声不响地解开自己的衣襟,将胸腹袒露于郑平诰面前。那上面有数道交错的伤疤,睹之惊心。他道:“我杀他,是为了活命。”
      郑平诰脸色微变,半晌而答:“昌王若有恶举,殿下为何不告之陛下,由陛下做主?”
      戚炳靖竟弯了弯嘴角。他垂下目光,看向自己腹部的伤疤:“倘若父皇也杀我,我要找谁做主?”
      郑平诰悚然无声。
      戚炳靖拢起衣襟:“我在西境边军凡三年,大小战有十数场,从未被敌所伤。我身上的伤,皆拜父兄所赐。长兄杀我,是嫉我妒我,夺了我的命,便没人能同他争储。父皇杀我,是再三权衡之下的不得不杀。我不杀人,何来活路,郑公教我。”
      郑平诰嘴唇动了数下,才发出声:“……陛下,为何要杀殿下?”
      戚炳靖从袖中取出一物,捏在手里,走近郑平诰。在他眼前,戚炳靖将手中之物徐徐展开——
      那是一封许多年前的、边角早已泛黄的军报。军报中,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数百个人名。
      元烈三十四年夏,七月。
      郑平诰看清上面的日期,脸色骤变。
      烛光下,戚炳靖的手指向其中的一个姓名,问说:“郑公,识得此人么?”
      单姓单名。
      两个字映着烛光,在郑平诰眼中变得清晰,又变得模糊。郑平诰胸口起伏着,他抬头看向戚炳靖,眼中震荡——
      这个少年,容貌如朗朗清月,身形如劲拔青松,竟肖故人。
      “你……”
      郑平诰怔怔开口,连失了敬谓都未察。
      戚炳靖道:“此人,便是我的生父。”
      郑平诰不敢信,更不愿信,然却不得不信——
      二十年前高凉郡一役,谢淳战死,未婚妻纪氏随后被纳入裕王府中,此事在当年并非秘闻;而后皇四子早产,宗牒有载,更非作假。这些事,从前未有人敢细究细想,而今被堂皇捅破,竟亦找不出差缪。
      郑平诰定定地看着故人之子:“殿下所奉监国之诏,是陛下……还是……”
      戚炳靖不语。
      可有千言万语,都被放在了这不语当中。
      郑平诰移开了目光,似在沉思。少顷,他又重将目光移回来:“殿下今欲何所图?”
      “欲取晋室。”
      “所为何故?”
      “生父遗志。”
      “这晋室江山……殿下欲如何取之?”
      戚炳靖注视着郑平诰消瘦的病容:“我今询过为郑公诊疾的太医,太医说,郑公的病,恐难熬过此冬。”
      郑平诰点头,脸色释然而平和。
      戚炳靖问:“郑公可愿助我?”
      郑平诰的眼底泛起水光:“二十年了……”低声喟息后,他说:“殿下欲成此事,当念大仁与大德,勿计浅恩与浅义。”
      “郑公知我。”
      “殿下需臣如何相助?”
      戚炳靖再度看了一眼军报上的那个姓名,而后抬眼,重重道:
      “毁了我。”
      ***
      小戚往事收个尾~
      第89章 捌拾玖
      秋九月,谢淖即皇帝位于崇德殿;改国号曰穆,改元正安,大赦。
      新帝践位,先晋遗臣惶惶不自安,深恐获罪。大礼既毕,帝召左右廷议先朝故事。谭君上言称:“陛下始践天位,宜修正德。先晋典治故鄂怀妄王事,系者千二百六十一人,大狱一起,冤者十有之九,臣恐其不能尽当罪。”
      帝纳其言,诏释众罪,蠲除禁锢,还诸徙家;先晋名臣如莫士培、詹丹者,咸复其尚书之职,治事户、刑二部;又以陈无宇得军中人望,拜为兵部尚书。
      先晋诸遗臣悉闻此诏,人心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