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炊金馔玉不足贵

  • 阅读设置
    第1节
      ============
      《炊金馔玉不足贵》
      作者:沈霁川
      文案:
      云桥边有个食铺,住在附近的小娘子们每天都要许下三个愿望:愿菩萨保佑我——
      再吃一瓮酒酿甜瓜不会胖!
      再吃一碗玉带罗糕不会胖!
      再吃一碗鲫鱼肚儿羹不会胖!
      云桥食铺的池小秋能掌勺,擅摆盘,精筵席,到了待嫁之年,登门求亲者络绎不绝
      住在隔壁的钟应忱坐不住了,敲门问:你看我行吗?
      若干年后,有人问池小秋:嫁了个状元是什么体验?
      池小秋:能写招牌,能试菜!
      食用指南:
      1.架空,请勿考据,笔芯~
      内容标签: 美食 励志人生
      主角:池小秋,钟应忱 ┃ 配角:韩玉娘等 ┃ 其它:无
      一句话简介:青橙红果枇杷黄,但愿多吃不会胖
      立意:主角通过自力更生一点点过上好日子
      ============
      第1章 玛瑙团
      永明十二年的春天来得要比往年早一些。
      也不知道是谁在杨柳梢头点了一点,青绿色便迅速染透了一堤一岸。等到滴落在水中时,湮开来比枝头渐生的柳芽儿更淡一层,澄出碧玉一样通透的颜色,柳安镇顿时热闹起来。
      但这份热闹与东栅无关。
      不仅无关,巡检司还专在此处又派了军士。门两侧的望楼派驻了人,日日夜夜的巡岗,不曾有半分停歇,只因东门旁那一片野地里如今安置了一大批从西南山里涌来的流民。
      一个个衣衫褴褛,饿得只剩皮包骨头,偏生大多都是青壮汉子,给点饭吃恢复了力气,便是游手好闲的流浪子。
      这防前防后,也没防住黑天夜里,进了两只漏网之鱼。
      二月底的天还冷着,两人从河里出来,浑身水淋淋的,说话忍不住打颤。
      最大的包袱背在池小秋身上,好在还有两身换洗衣服裹在油纸包里,正好拿出来换上。
      “这是哪里?”
      池小秋左右打量着这一片苇塘,有些迷茫。
      眼下鸡叫三遍,附近住着人家,此时已经有门扉关了又开的声音。天色泛了白,像晒着的盐霜,一点点析出来。
      逃难这一路,眼下算是离二姨家最近的时候了。千里迢迢投奔,饶是池小秋一路胆大,也有些惴惴不安。
      “这里近东桥,东面就是曲湖。”钟应忱一直沉默,终于开了口:“你二姨家住中桥十二街燕里弄第三家,可是?”
      池小秋哑然,使劲回想了一下。
      要是没记错的话,这段话她娘让自个背了好多遍才记下,只跟钟应忱说了一遍,还是在大半年前。
      钟应忱径直道:“有两条路,从西南过安华桥穿十四街北行,或是绕过这片地从东北过安延桥穿十三街再北行。”
      池小秋使劲看了他两下,明明他两手空空,却像是拿图指路一般。
      池小秋怀疑是自己眼花,问道:“你有地图?”
      “数年前在…看过。”
      他中间有个字说得极为含糊,一下便带过去了,池小秋只注意着前面的时间,由衷赞叹道:“怪不得你要去四羲书院。”
      这记性,就跟印书似的,先生只消放他在旁边,连翻书也不用了。
      这一年来,钟应忱落了一个毛病,但凡别人说话,他一定要看其色辨其音,分出个真假。
      只是池小秋和他算是相依为命七八个月,也算是一起啃过树皮吃过土的交情,连着半月没入口的粮食,池小秋便是想法讨着一碗粥,也没落下他半碗,倒比世间多少男儿多了义气。
      池小秋说话,一听便是真心,钟应忱微微一笑,话也多了一些:“四羲书院并不收没功名的学子,最少也要过了院试进了学,还要在三十以下。”
      “你要进学得花几年功夫?”
      “少则两三年,多则三四年。”
      造黄册,一年以后,是最好落户的时候,童试三场,三年两试,便可筹谋入书院。
      尽够了!
      钟应忱抬头望向北方,天色微明,流水声分外清晰。
      他要一步一步稳稳的走回去,为自己,为母亲,讨个公道!
      若让别人听见,八成要羞他一番:哪里来的小子,竟然这么大的口气!
      可池小秋听不明白这个,只是点头笑道:“便是再过个十年八年,你这年纪都能进得,到那时,咱们便办个三天的流水席,我亲自做个桃花宴!”
      钟应忱一笑,池小秋在吃食一道最是精通,总说她是池家菜多少代传人,十二三岁的小姑娘,也不知学厨能不能上了锅灶,他十分好奇。
      两人沿着苇塘一路往桥上走,钟应忱道:“院试在八月。”
      “桂花宴也好。”
      太阳初升,转到了安华桥上,市集愈加热闹起来,这会多是人挑着担儿或是推着车,卖些杂色小玩意。
      这一摊是竹器,劈成蔑丝编成的小筐小篮子,一样样做得小小只,格外可爱,蝈蝈笼子里还趴着一只草蝈蝈,一看就是给孩子玩。
      那一摊卖的是通草染出来的各色花卉,腊梅丁香,蕙兰秋菊,都攒在一起插在草编做的花瓶上。
      来来往往的人都穿了春衫,喜气洋洋的,衬着池小秋和钟应忱两人,越发显得灰扑扑不着颜色。
      “柳安镇是江南大镇,只因多水多河才慢慢聚拢起了烟火万家,别的镇或是分乡,或是分图,唯独柳安镇分东西南北中五桥四栅,北到京城,南到泉州,多有在此设牙行的。”
      两人一路行,钟应忱一壁说,慢慢便近了中桥。
      中桥多是人家住处,吃食也多,黏着池小秋的眼睛,挪都挪不开。
      钟应忱也不自觉看过去,招牌上写的是“虞美人糕饼”,美人虽没瞧见,那从蒸笼里露出来的团子倒是可爱。
      一个妇人正牵着个三四岁的女孩儿,买了整整一笼屉。摊主用油纸包时,正漏出小小几团玛瑙红的团子,如同堆了蜜一般,透着琥珀玉石的光泽。小女孩等不及,径自咬了一口,把那圆团子咬成了一个月牙。
      钟应忱和池小秋的肚子一起叫了起来。
      “这个是玛瑙团,用糯米磨成浆,吊出来粉,活上豆沙一起做的。这个不难,阿爹教过。”池小秋说到此处,眼神不由一暗。
      这里桑榆柳树都是嫩绿嫩绿的,池小秋想,要是家里也是这样该多好啊,从灾年里过来,连糠皮都是好东西,只有见过才晓得什么叫做“山上树,赤条条,千里坟,千里草。”
      池小秋的父母都死在这一场灾荒里。
      爹爹临死前,又瘦又黄又难看,眼窝都凹陷下去,但眼睛还是亮的,笑得还跟在家时一样:“我池大虎的闺女,走哪都不怕!”
      她要是知道,爹娘留了所有吃的给她,自家去吃观音土,她是怎么也不愿意的,但等她知道的时候,早就已经晚了。
      池小秋是家里独女,从小受尽了宠爱,这会大树一倒,也没了依靠。
      娘在最后的时候,把一本书缝进了她的衣裳,把二姨家住哪细细告诉她,叮嘱道:“到了别人家里,可不能像自己家似的没眼色,你二姨跟娘自打会吃饭就在一起,断不会亏待你!”
      池小秋忍着泪,死命摇头不愿意走。
      但是娘说得很认真,认真到近乎严苛,她说:“你们池家手艺传了上百年,尽在这本书里,要在你这断了,是想让你爹娘死了都闭不上眼睛吗?”
      就是这句话,让池小秋咬牙一路撑到了柳安镇。
      听娘说,二姨和她生得很是相像,池小秋心里多了几分期盼。
      一直到了巷子口,一溜望过去,马头墙,清水檐,青石板,素油门,显见住的都是普通人家。
      第二户人家门环雕得十分讲究,黄铜环磨得锃亮,没惹上一点绿锈,还连着过枝花纹的环座,墙上新涂了粉,看着便殷实干净。
      池小秋站了一会儿,有点忐忑,转头看见钟应忱远远站在那里,遥遥望着她。
      门环只要轻轻一叩,响脆的声音就传到了整个巷弄,有人应声:“来啦!”
      甫一开门,两下里都是一愣,池小秋绞着手道:“这里可是涂大郎家?”
      “不是。”那个年轻女子摇头,本来甜笑的面孔一收,再打量她时多了几分警惕:“你是他什么人?”
      “他是我姨爹…”话还未完,这女子豁得脸一沉,便要闭门。
      池小秋眼疾手快,急急抵住门问:“请问阿姐,以前住在这的涂大郎搬去了哪里?”
      那女子慌得推了两下,门纹丝不动,越发急了:“谁认识什么图大郎画大郎的!你再闯门,我便叫人了!”
      池小秋听着话音不对,还待要说话,那女子果真扯着嗓子一声,池小秋不妨,手下一松,素油门砰得一声关得死紧,这还不算,里面的人又慌忙在里面插了门,咣当上了铁锁。
      “倒像见了只老虎似的。”池小秋对着钟应忱苦笑。
      “你在这里找,我也去桥东打听。”
      池小秋便站在巷口,见了从里面出来的人便问上一声,来去的人虽多,愿意顿住脚搭理她的却不多,有的勉强停下,只听了涂大郎几个字便拔腿便走,再拦时,就变了脸色。
      从早上问到晌午,问得口干舌燥,池小秋心里只觉不对。钟应忱回来时,向她摇头:“只说了名字便让撵出来了。”
      到底是有什么事,能让一条街上住着的邻居都对二姨夫的名字避之不及?
      好容易走到了这里,她眼下兜里无钱,身上无衣,周边无亲,下一步要往哪里去,要怎么活着,都是个问题。
      投亲无门,池小秋坐在河岸边,一时有些茫然,正在发呆时,旁边有人碰了碰她胳膊。
      原来是钟应忱,他递过一个粗陶碗,边缘许多大大小小的豁口,里面扯得细细的游丝面浮在碗里,洒了翠色的青菜,还加了一勺子虾油。
      “这是哪里来的?”池小秋愣愣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