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红楼庶长子

  • 阅读设置
    第633章 对阵
      阮正玉之后点点头,想起自己这些年所建立的驯象四卫、马闲四卫,他也是信心十足。
      驯象四卫、马闲四卫是什么兵种呢?
      顾名思义驯象四卫,是四只以战象为主的部队,这4支部队每一支统领战象200匹,这些大象一旦冲击起来,简直就是古代的坦克,是无坚不摧。
      阮正玉靠着这支部队南征北战,四方的小国都被他打了个遍,结果十几年来没有遇到过对手。
      而马闲四卫是南方很少有的骑兵部队,各支部队共有骑兵1万,在南方诸国中也是少有的冲击力量。
      为了这马闲四卫位以及驯象四卫,阮正玉可是把他们的军费几乎一半儿都用在了两支部队身上。
      而这两支部队也是阮正玉的王牌,轻易是不动用的,这一回他就想着把这两支部队全部集中起来,北上和贾珂争分,争取一举将贾珂击破,让他胆寒,从此不敢南视。
      阮正玉打定主意立刻传令:“以神武四卫、殿前六卫及驯象四卫、马闲四卫为中军,各地在集结士兵15万,然后在升龙府会合,朕亲统大兵北上,与北朝一决胜负。”
      底下的这些大臣们,听完阮正玉的命令都觉得有些难以接受。
      这几十万大兵汇集需要多少粮草?而安南国小,虽然说是一年三熟,但是贵族们对百姓的压迫,却也超过了天朝。
      现在如果再征集这么多粮草,百姓们恐怕就要闹事儿了。
      但是他们看在上面阮正玉,坚定的眼神都不敢出来阻止。
      于是阮正玉这一声令下,整个安南都行动起来,快在升龙府就有二三十万人马汇集。
      其中神武四卫四万、殿前六卫六万及驯象四卫、马闲四卫,再加上各地来的援军攻击26万人。
      而这些兵马所需要的粮草,自然是从百姓家中筹集那些王公贵族,可不会把自己的家底儿也拿出来给阮正玉糟蹋。
      于是安南国民间便怨声载到,阮正玉深居王宫之中,可听不到这些。他见大兵集结完毕,也没有耽搁,立刻统领大兵北上。
      知道阮正玉刚刚出了升龙城的大门,就见到路旁有一人,头戴麻冠,身披麻袍,手拿着空商帮在那里等着他。
      阮正玉定睛一看,原来是那一个被他赶出朝堂的阮天德。
      阮正玉见到这种情况,就知道这个阮天德是来给自己添不痛快的。
      于是于是他命人将阮天德带到自己的马前,开口问道:“你不在城中养老,来到这路边干什么?”
      那阮天德见到阮正玉跪倒在地,两眼含泪地说道:“老臣请国王立刻休兵罢战,像中原天朝臣服,以保全我安南国设计以及祖宗的陵寝。”
      “闭嘴,在朝堂上我已经和你说的十分清楚了,没想到你还敢在这里搅闹,赶快回去,也能保全自身,不然的话休怪本王无情。”
      阮正玉说完这句话也不理这阮天德,继续催动大军前进。
      阮天德看着阮正玉带着大兵向前而去,不由得嚎啕大哭:“安南国亡了,列祖列宗呀,你们睁开眼看一看。”
      本来已经走出一段路的阮正玉,听到这句话立刻勃然大怒。
      “来人呀,给我将这个疯子关入大牢,等我得胜回归再做处置。”
      阮正玉一生吩咐,立刻来了几个军兵,把阮天德绑了起来送到城中牢房去了。
      阮正玉处理完这件事之后,仍然心气不平,但是他得到禀报,北朝的燕王贾珂统领着近30万人马已经来到边境驻扎,随时可能攻打边境城池的。
      因此阮正玉也不敢怠慢,立刻催动大军向边境而去,到达边境的时候,贾珂在这里已经等了很长时间了。
      贾珂十分了解南方的地形,这里雨林密布,潮湿闷热,如果是这些人撒到密林之中,不和自己对决,那可真够自己喝一壶的。
      于是贾珂统领30万人马,放大声势却行动缓慢,就是想让安南国王集结兵力与自己对决,然后自己将其一举击败,省得这些人和自己打游击战。
      阮正玉也正是应了贾珂的主意,带着几十万人马浩浩荡荡的就来到了边境,然后去贾珂大营十里外安营。
      贾珂已得到安南国王统领大兵前来的消息,便大喜过望。
      第二天一大早,贾珂就带着五万人马来到安南国大营外,讨敌要阵。
      安南国王阮正玉听到贾珂前来讨敌,也不示弱,带着满朝的文武,然后打着全副的仪仗,也出了大营。
      贾珂在阵前向对面观瞧,只见安南国的大营大门打开,首先出来的是1万骑兵这些骑兵来到阵前,四处的奔跑,压住了阵脚。
      贾珂看到这1万骑兵在阵前耀武扬威,不由得露出了讽刺的微笑,这些骑兵在南方也算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力量,但是比起贾珂带来的北方的草原猛士,这些人还真不够看。
      紧接着就是几万的步兵从大营中涌了出来,这些步兵一个个身体彪悍,不过许多人甚至赤裸上身,,甚至就连兵器也不是十分的齐全。至于盔甲除了几个坐在马上的武将之外,几乎没有人披甲。
      贾珂看到这里就哼哼的一笑,在古代的时候,铁器可是最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就连中原天朝每年的铁器产量也不过是一千万斤,按现在的计量方式也不过是五六千吨,何况是安南国。
      不过贾珂看到最后边出来的几百头大象的时候,就皱起了眉,不过贾珂马上就又放松了下来。
      要是以前被这些象兵一冲,自己的军阵,也许就会被打散,但是自从贾珂在贾母那里得了那本制造兵器的书籍之后,就按照这本书上的描述,开始制造那些战争兵器。
      其中有诸葛连弩,神臂弩,以及古代兵器的巅峰三弓床弩(八牛弩)。
      如果对面的象兵胆敢冲锋,面对三弓床弩这些威力巨大的弩箭,立刻就会变成筛子。
      而安南国王阮正玉也在阵前,向贾珂这边眺望。
      这一看阮正玉心中马上就忐忑起来,只见贾珂正对面的那支军队,一个个赞的笔直,好像一棵棵木桩。
      如果只是这样也不过是训练有素,而这些人身上一个个剧都披着甲胄,一看就是精锐之师。
      阮正玉回头来,再看自己身旁的这些士兵,几乎就没有批甲的,有的甚至连衣服都没有。
      这让阮正玉心中,对于自己的前程蒙上了一层阴影。
      贾珂见安南国已经列好大阵,于是催马向前,来到了安南国大阵前大声喝道:“某家燕王贾珂是也,让你家国主立刻前来搭话。”
      阮正玉听到贾珂召唤也不示弱,就想提马向前,旁边的黎广清赶紧阻止道:“陛下乃是万金之躯,不可亲涉险地。”
      阮正玉听完不由得大怒,“敌方主将在前叫阵,如果孤胆怯不出,不但让对方耻笑,也弱了我方的气势。”
      于是阮正玉不听劝阻,带着几员大将就来到了阵前。
      这也是阮正玉不了解贾珂,如果是鞑靼人的大汗阿尔斯楞汗,遇到贾珂在前叫骂,一定不会出来,他可是知道贾珂的厉害,一旦被贾珂逮住机会,性命都有危险。
      贾珂单人独骑提着方天画戟,见对面出来一位身穿黄袍的中年人,旁边跟着几位顶盔冠甲的大将,知道对面的安南国主已经出来了。
      阮正玉离贾珂一两百步的时候,停下了马蹄,然后拿着马鞭指着贾珂说道:“你就是北朝的燕王?”
      “不错,正是贾某。”
      “我朝与你互不侵犯,如何带大兵来犯我境。”
      贾珂听完之后冷冷的一笑,然后说道:“你是我朝太祖所封的藩王,自然要礼尊中原上国,为什么屡屡派兵侵犯?”
      阮正玉听到贾珂这么问,也就撕破脸皮了,直接就说道:“自古以来强者为王,弱者为寇,今我大安南国强盛,汝朝已经衰败,自然为我等的猎物。”
      贾珂听完这个小国之主,如此的不知天高地厚,也不想再和他多费口舌,于是说道:“即如此,战场上见个高低。”
      贾珂说完之后便拨马回身想要回自己的阵中。
      哪知道跟着阮正玉来的有一员大将见到贾珂单人独骑,就敢来到自己的阵前,觉得这是一个天赐良机。
      于是也不和阮正玉打招呼,催动胯下的青鬃兽,直奔贾珂而去。
      贾珂刚刚回马走了没多长时间,就听到背后马蹄声响,他回头一看,只见后方奔来一位生头顶铁盔,身披铁甲手拿狼牙棒的大汉。
      贾珂到现在哪里还不知道对方这是前来偷袭,想要擒贼先擒王。
      贾珂假装不知详情,在对方和自己马头接马尾的时候,突然一拉火龙驹,这火龙驹乃是宝马良驹,迅速敏捷,立刻就闪到了一旁。
      追上来的安南大将,刚刚把狼牙棒举起,就见对方的马,忽然向旁边一跃,这一下双方立刻就马打对头。
      贾珂也不给对方任何机会,方天画戟从天而降,一个力劈华山直奔对方的脑袋就去了。
      这位安南大将连个反应的机会都没有,就被贾珂斜肩带背劈为两半,就连坐下的战马也被当场劈死。
      贾珂杀了这个偷袭的大将,回过身来对着安南国王笑道:“蛮夷小国不知礼仪,只知道偷袭,今日叫你偷鸡不成蚀把米。”
      阮正玉本来见手下的大将直奔贾珂心里,还有些希望盼着这一下就把对方的主将杀了,如此一来自己回兵北上,就能打下大大的江山,哪知道手下的大将,只一合就被贾珂杀了。
      贾珂现在又在阵前笑骂,阮正玉南征北战这么多年,哪里受过这样的侮辱?立刻就对身旁的大将说道:“陈泰,你却取了这人的性命,给我出气。”
      陈泰在安南国也算是勇士,但是刚才见到贾珂把和自己差不多的一员大将一回合就杀了,心中现在十分的忐忑,但是国王有令他不能不尊,于是只能硬着头皮拍马向前。
      贾珂见对方又冲出一员大将,就想再次提方天画戟前去迎战。
      哪知道这时候自己阵中跑出了一员小将,这人不是旁人正是萧岳。
      萧岳自从跟随贾珂以来,被贾珂十分的重用,现在已经是统领5万人马的大将,但是他却没有跟随贾珂立过什么功劳,所以总觉得低其他人一头,这一回南下,他觉得正是自己立功受赏的机会。
      萧岳来到贾珂的马前,对着贾珂拱手说道:“主公,杀鸡焉用宰牛刀,不劳主公亲往,末将前往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