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综历史]衣被天下

  • 阅读设置
    [综历史]衣被天下 第18节
      天注定这个东西,谁能偷得走?
      所以,传授技术怕什么?金华县的前人从来没藏过工艺,他们甚至把火腿制造工艺教授给了夷人,但时至今日,依然还是那一句——天下火腿,产金华者佳。
      第24章
      伙夫完全没有敝帚自珍的想法,甚至在兵士们围过来看热闹的时候热情邀请他们一起学习,甚至允许众人可以将其制作工艺任意传授给他人。
      在伙夫豪爽行为的带动下,场面一时极为热闹。
      但彼时,无论是学的人还是教的人都未做他想,军武生涯说忙碌挺忙碌,说无趣也无趣,说是教学,其实围在这儿的人大半都是来凑个热闹罢了。待到兵役服完各回各家,今日一事无非是个话头,真正会将之当成一门手艺的人并不会有多少。
      但偏偏有一个揽着同僚肩膀嘻嘻哈哈旁观的兵士后来并没有回到中原,他和这里的大部分兵士一样成为了驻扎在云南这块土地上的大明基石。
      在频繁的军事调动后,他被分往了曲靖路的一座新造的官卫戍守。
      此时,他绝对不会想到,在其余生之中,他至死都未能回到自己的家乡。
      也许是为了慰藉自己的那抹乡愁,也许是为了给跟随自己而来的家人多一门营生,他将残留在脑海里的关于火腿的制法写了下来,制作出了当地的第一根火腿。
      而神奇的一幕发生了,小兵所驻守的这一处关城就像是千里之外的金华一样,不知是得到了哪方神灵的庇佑,竟也孕育出了口味独特的火腿。
      或许是山峦间的微风,或许是甘美的泉水,或许是看似无情的冬季雪花,又或许是本地特产的井盐……当这些因素恰到好处地汇聚在这个小小的关城,这座小城便诞生了一个后来享誉海外的特产——以这座关隘为名的宣威火腿。
      “宣威”,这是一座由大明军队征南军所建立,本意为宣播朝廷之威德的常见关隘,在明帝国土崩瓦解三百余年,宣威关亦早已不复存在之时依然靠着这一块火腿肉,成为了全国乃至于全世界爱吃之人牢记的名词。
      也成了所有云南人都忘不了的家乡味道。
      当然,现在谁都没想到此时的这个小小的举动会在未来造成什么样的影响,除了因为贪嘴而认认真真做笔记的木小白之外,旁观的兵哥们都神态轻松。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如果此时在这里传授技能的不是伙夫,而是某个兵士军官,教授的不是如何制作火腿而是克敌三百招的话,气氛必然要严肃热烈得多。
      事实上,现在,大家看热闹的心比起学习的心要更重。
      不过,不要以为看热闹不需要付出代价。
      就在去年,大明的洪武皇帝将其治下的民众的户籍按照职业分为民、军、匠三大类,且规定一旦入籍轻易不可改。
      不同的户籍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民籍作为国家人数最大的构成者承担了主要税务,地位最高,军籍和匠籍地位次之。其中,隶属军籍的,家族中必须要有一人入伍为兵,兵士若是阵亡,家族还得派人顶上。匠籍比之约束稍轻,但匠人终生隶属于官府,根据不同的情况每年或者每月要为国家无偿服役。
      伙夫比较特殊,他属于军籍,但在军中的地位是匠人,像他这样的人被称为军匠。
      毕竟是在危险的前线服役,他们这类人的待遇比起民匠要高一些。平时,军匠不需要像民匠那样按照固定服役时间参与劳动,如果没有战事的话他们甚至可以一直待在家里。
      但是相对的,一旦有了战事,军匠是没有拒绝的权利的,不过他们可以和普通兵士一样领取饷银,这点倒是比无偿劳动的民匠要好一些。
      不过他们还是有共通点的,大家都是靠一技走江湖。
      匠籍的传承比较特殊,一般情况下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父传子、子传孙。在这个时代,一门技艺可能就是一个活下去的机会,可想而知,师承关系有多重。
      虽然这次传授是伙夫自发发起,但是听课的众人承了情也是要给予还礼的。
      还有什么能比直接送猪腿更能代表他们的心意的吗?
      那必然是没有的。
      木小白看了看被抄家灭族的野猪一家眨了眨眼睛,十分机灵地送上了自己的谢礼——一大袋盐。
      比起那些一门心思只想到怼野猪的军汉,木小白那可以说是非常有眼色了。
      现在,天气渐渐转暖,部行进又是一路向南,这些猎物肯定禁不起存放,伙夫于是决定考验一下这些便宜学生有没有认真听课,现场出题让学生们腌制猪肉,于是当日,血腥味和腥臊气在明军的营地萦绕了许久。
      木小白因为年纪小加上学习时候最为认真被发了免考金牌,还被赋予了监考任务。
      在场上兜兜转转半天,作为一个理论的巨人,木白在指点了不少小伙伴之余,也成功把自己弄馋了。
      肉,全是肉,肉山肉海,以后还都是好吃的火腿,伙夫说这些火腿以后要供给军需,那岂不是可以吃火腿吃到饱?
      还不知道火腿最美妙的风味其实来自于其家乡的山水孕育,而失去了适合环境的这些肉充其量只能叫做咸肉的木白和木文两兄弟齐齐看着那些挂在小木车上的猪肉流口水。
      其实除了嘴馋之外,木白也想要向伙夫采买一些火腿肉好带回去给自家先生以及村长他们尝尝。
      不过现在木白身边除了村长临行前塞给他的一个小银锭子外身无长物,小银锭他还想着尽可能原封不动地带回去呢,于是,木白再次出卖了自己的劳力。
      为了三斤火腿肉,木白厚着脸皮跟着军队的后勤部队一路来到了昆明。
      结果还没等他按照伙夫的要求为他画上一幅位于昆明滇池旁的自画像,就惨遭盘剥,被郭都督以【你拿大军当保镖蹭了一路的车难道不觉得需要付出点路费吗】为由丢到了大明位于昆明的行政机构。
      现在,大明在云南没有建立自己的行政机构,一应庶务暂时由隔壁的贵州布政使司和四川布政使司派人来帮忙。
      当木白被带过去的时候,里头的工作人员个个面白若纸,脚步虚浮,一副亏虚到了极点的模样,以自身表现向木白展示了下大明公务员的苦逼生活。
      毫不夸张地说,这个临时组建出的部门当时已经缺人缺到了哪怕进来的是头猪,只要它会拨算盘都会被接受的程度,自不必提木白这种正儿八经学过算筹之人。
      他们甚至都顾不上木白还是个小孩,被教授了下算盘的基本功并且确定他学会了后,木白就被放到一旁天生天养去了。
      教授他的不知名官员大手一挥,表示实践是检验是否学到位的最佳标准。于是,这位胡子拉碴形容狼狈的中年大叔十分豪爽地给木白搬来了两大箩筐文件,拍了拍他的肩膀,慎重托付道:“好好算,算完了老夫请你吃糖。”
      被强硬压在小板凳上的木白嘴角抽了抽,十分有骨气地说:“才不要吃糖!”
      木白顿了顿,有些羞答答地表示:“我听闻此处有一物名为乳扇,从大理那儿来的,烤后沾着玫瑰酱吃滋味绝美……”
      …………
      蒙古人占领云南后给本地带来的饮食变化除了增加了牛羊肉的比中外,还导致了奶制品的数量明显增加。
      别看大多数蒙古人都以放牧为生,牛羊数量都是一群又一群,事实上,他们很少能吃到牛羊肉。
      在大草原上,牛羊基本上是一家人全部的生活财产。它们最大的作用是养肥了之后卖给隔壁的邻居换取盐巴、锅、碗、茶叶等生活必需品,或者交给上头的部落充作保护费。
      自己吃?那太奢侈了,除非是遇到了意外死亡,或者来了最尊贵的客人,一般情况下,游牧民族是不舍得吃自家的小动物的。
      除了部落的贵族老爷,大部分的蒙古族平日里最主要的食物其实是各种奶制品,对于他们来说,牛羊群就像是本金,而养殖过程中的获得的乳汁则相当于利息,将乳汁做成奶制品,那就是利滚利啦!
      就像所有需要用钱的人都会把利息花掉而尽量保留本金一样,游牧族在食谱的安排上也会优先选择食用高热量的奶制品,其次是从各种路径得来的谷物、蔬菜,最后才是肉类产品。
      当然,奶制品能够成为游牧民族的主食主要还是因为它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性——便携以及高热高蛋白。
      对于大部分逐草而居的牧民来说,他们没有太多能够坐下来安稳吃一顿饭的时间,草原上的天气变化极快,他们随时要做好收拾装备撤离的准备。
      所以无论是日常生活时候还是到隔壁土大户家打秋风的时候,进食的首要目的不是为了享受食物的美味,而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给身体提供足够的能量。
      高蛋白高热量的奶制品便适应了这种需要。
      奶豆腐奶皮子制作过程虽然有些麻烦,但吃起来却极为便捷,往嘴里塞一口就能嚼老半天,顶饿。
      不过随着忽必烈征伐的步伐进一步扩大,奶豆腐这种需要低温才能保存的食物无法适应南方以及西方的炎热天气,于是,为了适应时代变化,奶粉便应运而生成为了替代品。
      但替身就是替身,当蒙古大军抵达云南并且定居下来之后,发现这儿的气候和老家有些相像的蒙古人便试着将老家的食物在这里做了复原,他们的首选依然是奶豆腐。
      他们也的确成功了,也失败了。
      在气温温暖宜居的大理地区,发酵的奶制品保质期相当短暂,而且制作奶豆腐最重要的原材料——用乳清制作的酸水也很容易变质,这些在无形之中提高了制作成本。
      贵族们是无所谓,普通的蒙古人却是无法承担这些开支。好在这是在大理,动手能力奇强的本地人白族以奶豆腐为底,利用创造力解决了这个问题。
      白族人发现如果在新鲜出炉的奶豆腐尚未冷凝之时多次拉伸可以增加其弹性,然后若是将其拉长成片,再缠绕在竹竿上晾晒,脱水后的奶豆腐再放在通风阴凉地方便不容易腐败。
      只要不是在大热天,保质期一般都能达到小半个月。
      他们还十分机智地找到了能替代乳清酸水,同样可催动奶液蛋白质分离再重聚的植物性酸,此举有效解决了乳清酸水天热容易变质的问题。
      不过这样奶豆腐吃起来又干又硬的,必须要再加工一下才能让口感变好。而且它们从竹竿上被取下之后的模样完全脱离了奶豆腐的固有长相,因为有些像团扇的扇面,所以,当地人便将之称为“乳扇”。
      也不知道是哪个神人发现了乳扇在烘烤后和玫瑰酱居然有着绝佳的适配度,反正这个发现造福了大众,从此,大理的街头巷尾又多了一个本地的特产小吃,这种美食亦是随着元人的行动轨迹渐渐在云南铺开。
      就连生在芒布路的木白都对此久仰大名并且垂涎了好久了。可惜乳扇的保质期虽然比奶豆腐长,但是也不足以支撑起它从云南西南侧的大理跨越大半个云南行省抵达东北侧的芒布路。
      所以,关于乳扇这个特殊的小零食的传说有很多,而木白一直到来到云南的政治中心昆明才能真正尝到这份美食的滋味。
      作为一个合格的兄长和好基友,在确定胡子大叔不介意他带上小伙伴之后,木白立刻带上了小伙伴沐春和弟弟木文一起来吃大户了。
      如果是一天前,木白可能还要为自己厚脸皮的行为感到惭愧,但是经过今天一整天的折磨之后,他完全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好。
      因为就在发现他这个童工还挺很好用之后,黑心的胡子大叔立刻又搬来了更多的文书,还借口他是本地人听得懂本地话把他拉去做了通译,身心被压榨了个透底的木白简直心力交瘁。
      客气?那是什么?没要求劳务费翻倍已经是看在胡子大叔钱包不厚的情况下啦!
      第25章
      按照大明的规矩,官方只负责发官员的工资,至于衙门府吏的工资就是谁聘用谁付钱啦,老朱家不承担额外支出。
      用朱元璋的话就是,他付的钱已经对得起那份工作了,至于员工能力不行需要找人帮忙和他有什么关系。
      所以,像木白这种临时工发的工资完全就是要官员自己掏腰包的。但是讲道理,是个人都知道,万事开头难,尤其是这种新建设起来的行政管理组织更是人手紧缺的时候。
      在这种情况下只派来两个人未免也太小看这儿的工作量了吧。
      再联想到此前大明动不动就往隔壁贵州丢流官……唔。
      “在大明做官似乎好难啊。”木白两眼不错一下地盯着前方摊位不放,他和弟弟四只眼珠简直要黏在那正互相倒弄好让柴火均匀炙烤奶黄色小片的木棍上了。
      在一阵阵的扑鼻香气以及小奶片上头冒出的泡泡的勾引下,木白感觉自己的理智和思考能力都要随着那小黑烟一起飞走了,浑然不知自己说了什么。
      跟过来负责掏钱的胡子官员闻言一噎,他看了眼状似一脸认真盯着烤盘的小孩。
      这个戴着一顶小布帽的滇地男孩和被他牵着手的弟弟都是满脸的期待和垂涎。从表情来看就是普通的馋嘴孩儿,官员有些不太确定方才这句话是他随口一句,还是看出了他卖惨的意图给的软钉子。
      不过……
      他悄悄睇了眼落后两兄弟一步的少年人,这位被硬是木白拽过来的青年的表情也十分淡然,一幅自己什么都没听见的模样,但官员可不敢将对方的态度当做默许,毕竟这位可是本次征南大军副将西平侯沐英的嫡长子——沐春,也就是未来的西平侯。
      这个身份如果还嫌不够重量级的话,他还有个隐藏身份,那就是大明皇帝朱元璋的义孙。
      他的父亲沐英是朱元璋的义子,朱元璋一生有很多义子,但地位最特殊的当属沐英无疑。
      在沐英还年少的时候,他就被当时还是个义军小头目的朱元璋带在身边教养。那时候,太子朱标都还未出生,可以说沐英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占据了朱元璋和马皇后全部的慈爱。
      此后,在老朱家的皇子们一个个出生之后,沐英也担任了很长一段时间老大哥的角色。
      尤其是太子朱标,他出生时候正是朱元璋势力扩充的上升期,所以,这位年长他十岁的义兄便承担起了带弟弟的重任,长兄如父,感情自是非同一般。
      这样一个和皇帝皇后太子都关系亲密的人物关键还有勇有谋,他可不是靠着裙带,而是实打实靠着西征吐蕃的功劳获封侯爵的。
      这位现年不过三十有六的西平侯居然将自己的嫡长子也带到了战场上,看来是认可儿子的才干,并且当做继承人认真培养的节奏,这位指不定就是未来的战场杀神。
      当着这位的面,官员可不敢乱说话。
      胡子官员干咳一声,含蓄地表示大明的待遇其实还是很不错哒,虽然大家工资不高,但是节俭一点也不是不够用,而且逢年过节也会发发小票票,干得好也会有宝钞发下来,还会发文表扬,在父老乡亲面前也是很有面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