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擦灰尘gold dust

  • 阅读设置
    23.话题尽了也不紧要
      院子里的红叶渐渐由红转褐,干枯卷曲,随着萧瑟的风打着圈儿落下来。
      这个冬天好像格外漫长,边境航班管控仍然在实行,新冠扩散,日本当局倡议非必要不外出,各个营业场所都在缩减客流和营业时间。
      除了基本的必需品购物,和在出太阳的日子出门逛逛,司苓日常就是窝在被炉里吃橘子看电影,直到在拍图的时候发现取景框里自己面色发黄,才加以控制。
      但日本冬天的水果实在太少,在被炉里一躺就是半天的日子算是到了头。
      陆介明除了工作和运动,也没有别的消遣,每天巴巴和司苓一起看电影。
      有时候时间凑不到一起,他会买书看,不像司苓能接受电子书,他必须要纸质书拿在手里的感觉,在司苓回过神来之前,就快要放满一柜子。
      另一边的情况则更难一些,一开始说是临时管控,却没有明确解封时间。
      又或者到时间后有各种理由往后延迟,硬是封控了快两个月。
      真正能出门的时候已经是隆冬了。叶芃去书店开门,商场门口梧桐和银杏的干枯叶子被风吹到角落堆积,店里的绿植耷拉着,她一边给它们浇营养液一边想宠物店或者宠物咖啡店要怎么办。
      但不封控也不意味着回到从前,出门依旧要看行程码和每天测核酸。
      有时核酸检测的时间撞上开会,叶芃也很镇定:“稍等,我关一下麦,要去给权力口交,你们继续。”
      书店并没有开业,一旦和红码人员的轨迹重合,要休业14天,加上各个小区的封控也还在零散进行,就算营业也没什么人能来,工作人员和客人都是。
      叶芃线上活动做得更多,除了原本的播客和线上读书会,还定期做主题书展、clubhouse聊天室和付费音频课。
      不得不承认她很会做内容,或者是在行业多年积累了足够的人脉,又或者只是够勇。
      先是邀请了公共健康卫生方面的学者和前美国疾控预防中心工作人员聊传染病的症状、发病原理和如何影响人类社会发展。
      第二期是学者和文化记者谈语言的低幼化,从宏观的政治历史、文化基因和商业运作到人际权力关系、童年心理发展来解构低幼化的成因,以及在全球性的灾难面前,低幼化语言带来的公共影响是什么,如何才能找到更有建设性的应对措施。
      真正出圈的是第三期,叶芃找了一年前在前线报道武汉疫情的年轻记者和程迦——后者几乎是司苓小时候对记者这个词的全部认知,她报道了三峡工程寻租,山西特大矿难和凉山州毒品和艾滋问题——对谈今昔采访操作流程的变化,当下媒体报道的意义和方向,最后谈到了面对强大审查机制的取舍和挣扎。
      这期音频流传得太广,不到两天就被下架。司苓一边在Spotify听这期,一边给下一期的线上书展列书单,她列得很快:《舆情操纵》《永久记录》《法西斯谎言简史》《第三帝国的语言》《华氏451》《被统治的艺术》《逃避统治的艺术》。
      写好提纲发给叶芃后,司苓才开始刷社交媒体,后知后觉这期音频在简中互联网已经被下架了,于是发信息给叶芃说她重新做一版,叶芃却并不怎么在意,只让她加上两本偏向科普类的《血疫》和《传染病与人类历史》。
      司苓很快做完书单和配图,发出去后开始写读书会的草稿,她要和时溥心一起读《失明症漫记》,和他对完流程后她开始看社交网络,这期书单下面的评论全是类似“赶紧存一会儿就看不到了。”
      次日还在主持读书会的时候,司苓就发现叶芃的微博炸了,她只感到疲惫,这是她们生活的环境,这是她们面对的现实,活生生的人和真诚的讨论变成了一串冰冷的数字和互联网的残骸。
      司苓后面都有些心不在焉,还好时溥心撑起了全场,闭麦后他发来他那边的音轨录音,司苓需要在近日剪出播客和写shownotes,她躺在被炉里等下载完成。
      是陆介明叫醒了她,司苓刚想回楼上睡,陆介明让她看窗外,细小的雪片在夜空中旋转落下,她打开庭院的门,冷风混杂着雪涌进来,她清醒了不少,喝了杯温水问陆介明:“出去散步吗?我今天还没出门。”
      花见小道并不背风,雪片被卷得乱舞。
      还好便利店还开着,司苓买了烧芋暖手,问陆介明吃吗,他摇摇头说刷牙了,司苓硬举着要他吃,直到他投降般吃了一小块,才满意地放下。
      吃完后司苓把纸袋塞到他羊毛大衣的口袋里,陆介明并不反抗,走了一段路她就想回去,陆介明捉住她已经有点凉的手,两个人往回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