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大明国师

  • 阅读设置
    大明国师 第171节
      苏轼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情况很快就急转直下。
      近畿内诸县,督索青苗钱甚急,往往鞭挞取足,至伐桑为薪以易钱货,旱灾之际,重罹此苦。——《宋史·列传·卷七十四》
      因为欠收,所以官吏就逼老百姓还钱,老百姓还不出,只能找其他可以换钱的物品来换,否则就要受到刑罚,再一步加速老百姓贫困。
      “农民”和“官吏”这两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这就是北宋神宗时期的名臣们为什么反对青苗法的原因。
      这也是蹇义和茹瑺反对“士绅一体纳粮”的原因。
      不是政策设计的初衷不好,而是因为两位尚书很清楚,朝廷的力量下不了乡,初衷再好的政策,执行起来都肯定会走样。
      到最后,没准士绅就把责任摊到老百姓身上了。
      当蹇义和茹瑺二人说完后,朱棣也沉默了片刻。
      这确实是个无解的难题,也是政策执行层面最大的障碍。
      但是朱棣并不算太担心。
      在两位尚书的注目下,朱棣缓缓开口。
      “姜先生总会有办法的。”
      第157章 异乡人
      “我明白你的顾虑了。”
      看着这位来历莫测的秋先生。
      姜星火用手中的银币挖了个洞,插在了地面手绘的棋盘上,随后又草草埋了点土在表面。
      “这枚银币是税收,棋盘上的格子是天下的无数个乡镇,而税收扎根于此,皇权无可奈何,‘士绅一体纳粮’的政策执行不下去,是也不是?”
      “自是如此。”夏原吉点了点头。
      姜星火揉了揉蹲了半天有些发麻的膝盖,继续说道。
      “那你既然觉得执行不下去,我们不妨来说道说道,什么叫做政策执行?”
      这个问题,问的朱高煦和夏原吉愣了下神。
      什么叫政策执行?
      政策执行就叫政策执行啊!
      “我先来说一下我理解的‘政策执行’的定义和内容,以及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你们听听对不对,有没有道理,如果觉得有道理,我们再继续讨论如何让‘士绅一体纳粮’这件事执行下去,怎么样?”
      姜星火说的很客气,但两人自然只能先听听再做结论。
      说来也新鲜,夏原吉这个在户部打转了这么多年的能臣,如今仔细想想,什么叫做政策执行,他心里跟明镜似地,但要是清清楚楚地想说出口,却又说不出来。
      夏原吉讷于言吗?
      当然不是。
      就是说不出来,总结不出来成体系的东西,就跟中国的工匠技艺一样,会做不会说,没有体系归纳。
      姜星火缓缓说道。
      “所谓政策执行,指的就是如朝廷和下面布政使司、县衙等等,这种政策的执行者,运用各种包括庙堂、经济、文化上的资源,通过组建对应的组织机构,采取包括了解释、实施、服务、宣传等方式,将‘政策观念’本身的内容,转变为‘现实效果’,使得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当这个完整的定义甩出来的时候,夏原吉方才了然地点点头。
      夏原吉也想说的,就是这套意思。
      东西谁都懂,谁都会做,但像姜星火这样给定下标准,做出定义,却很难。
      千万不要小瞧【下定义】这件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
      觉得:嗨,下个定义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谁不会诌几句呢?
      事实上,近代科学体系的重要一块地砖,就是【下定义】。
      只有通过严谨的方式,将各科学体系内的分类学科的所有事物,都用【下定义】的方式进行解释,才能成体系成系统地培养各个学科的相应人才。
      否则,就会又回到了经验主义式的师徒传承时代。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能说只有靠个人领悟才能学习,靠那种“见心明性”式的学习,永远培养不出来近代科学体系所需的人才,以及推动近代民族国家崛起所需广大的产业工人。
      姜星火继续道:“而政策执行的内容,想来跟定义相比,对实践就会比较有帮助了。”
      “政策执行的内容,就是包括了组织准备-人事准备-政策分解-政策实验-政策宣传-政策推广,以及这条流程所需的指挥、沟通、协调等系列活动。”
      说罢,姜星火把这几个词逐一写在了地面上。
      1组织准备
      “什么是组织准备?”姜星火扭头问大胡子。
      朱高煦尝试着答道:“干什么事,都得有对应的组织去做?”
      “伱说的很不错。”
      姜星火肯定道:“那你们说,收税这件事,需不需要准备一个专门的组织去做?还是说,让现在的去做就好了?”
      夏原吉答道:“现在中央有户部统筹收税,十三布政使司,由承宣布政使主管赋税。直接管理赋税的,布政使司下有税课司,府一级有也有税课司、税库司、河泊所只是到了乡一级,就需要里甲来督征粮赋了。”
      姜星火循循善诱:“也就是说,其实大明是有一套完整的、现有的课税系统的,只是这套课税系统触及不到乡和乡以下,所以你才会觉得‘士绅一体纳粮’执行不下去,对不对?”
      夏原吉隐约感觉,姜师似乎已经有了一套极为完整的思路。
      而这种感觉,就好像是猎物循着一路诱饵,最终要掉到陷坑里一样。
      但是夏原吉此时当局者迷,哪怕略有警觉,也只能点头称是。
      “便是如此,乡和乡以下,朝廷只能靠士绅担任的里甲组织来收税。”
      姜星火复又问道:“那要不要建立一套乡以下的收税机构呢?”
      “不可能!”
      夏原吉几乎是脱口而出。
      任何一个对大明基层治理有过一点点了解的人都知道,这就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在大明的基层,士绅与宗族混杂在一起,盘根错节,无从理清。
      他们的力量是如此地微小,以至于大明的军队轻易便能把任意一处摧毁。
      就好似.拔毛。
      可他们的数量,也太过于庞大了。
      那么,大明能把自己所有的毛都拔掉吗?
      拔掉之后,又该如何抵御寒冷调节体温?
      拔毛都如此困难,更别说挨个挤开毛孔去植入另一根新的毛发了。
      大明,有一千四百二十七个县!
      每个县,都按照地图上的地域,顺时针划分为数十到上百个“都”,“都”并不是行政单位,仅仅是便于标识的地域划分,相当于大明县级地图里的一个个小格子。
      而大明所谓的“乡”也不是行政区划,只是民间自发认同形成的地域概念。
      一个县,大约会有几个到十几个乡,平均值在六到八,很少有超过二十个乡的特例。
      那么按照每个县有七个自然乡来计算。
      大明就有九千九百八十九个自然乡,取整数,约等于一万个自然乡。
      一万个自然乡是什么概念?
      一旦设立对应到某个乡的具体收税机构。
      那么这个乡级收税机构哪怕只设置四到五个办事人员。
      这个新增机构。
      总数就已经超过了大明帝国的官员人数!
      是的,没看错。
      大明帝国正式在编的官员队伍,到了建文末年永乐初年,也“不过是”四万多人!
      换句话说,如果大明下定决心皇权下乡。
      大明必须要养活跟现在官僚体系人数几乎一样的一套新班子。
      这套新班子就算薪资低廉,当乘以四到五万后,依旧是一个极为恐怖的数字。
      那么大明帝国的高层决策者就必须衡量一下。
      为了更好地收税,反而造成了新的冗官和超额的支出,多收上来的税,能不能弥补这部分支出呢?如果是赔本买卖怎么办?
      算算帐,值得吗?
      当夏原吉说出他的计算和担忧后,出乎他的意料,姜星火竟然颔首同意。
      “从算帐的角度来看,确实不能单独建立一套乡级的收税机构。”
      “那怎么办?”朱高煦问道。
      姜星火安抚道:“别急啊,是否建立单独的乡级税收机构,这个问题可以暂时搁置,我们按照政策执行的流程,继续看下去。”
      姜星火又在泥土上用手指划拉出了几个字。
      2人事准备
      看着这几个字和阿拉伯数字的序号,夏原吉若有所思,在心中想到。
      “如果我把户部所有的事情,都像这样按流程规定好.什么事情是哪个司负责,具体到哪个人,后续需要怎么做.是不是会明显地提高效率呢?”
      就在夏原吉思量的同时。
      姜星火复又问道:“那么我们先抛开是否建立独立的乡级税收机构不谈,只谈谈人事的问题。”
      “请问你们觉得,负责收税的人,应该以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和能力为佳呢?”
      ——————
      密室里,朱棣问道。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