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阅读设置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40节
      朱耿有些颤抖地问道。
      朱植低头看了看,哭丧着脸,说道:“我们还是回府吧。”
      上了岸,朱允炆带着马恩慧,进入这家店,询问一番,又进入那家店,和掌柜的聊上几句,直至夜深人静,才返回皇宫。
      宫廷御筵吃多了,偶尔吃点民间点心、美食,也是不错的。
      起码,马恩慧的胃口是好了许多。
      卧榻之上,朱允炆翻看着《宋史》,马恩慧端来一碗参汤,坐在一旁,说道:“皇上此番出行,是为了商税之事吗?”
      朱允炆点了点头,对马恩慧说道:“士、农、工、商提了上千年,商人一直处在最低的地位,这是不合适的。”
      “皇上此言,臣妾可不敢,商人四处流动不说,且不事生产,却聚拢财富,盘削百姓,太祖禁商,可是深得民心。”
      马恩慧反驳道。
      朱允炆将《宋史》合拢,放了下来,叹息道:“连爱妃都如此想,可知商业改制,比那农业改制,更难百倍。”
      马恩慧不解地问道:“皇上为何要放开商禁?若是如此,百姓人人从商,那大明土地,岂不荒芜?农田杂草丛生,大明如何富庶?”
      朱允炆皱眉。
      后世搞市场经济,商业竞争如此激烈,也不见所有百姓都从商,怎么到了这古代,就这么多顾虑?
      从商也需要有头脑,不是说揣着几文钱,从广州进了货,到了南京就能卖出去,还能赚到钱。
      这需要本钱,需要成本,需要销售,需要进销渠道。
      当然,也需要纳税。
      商场如战场,商场上壮烈的比例,未必低于战场壮烈的比例。
      “解禁商人,可以增加税收,改善财政。未来的大明,可是需要很多钱财,才可以支撑得起来啊。”
      朱允炆想要打造一个真正繁荣富裕的大明帝国,可野心勃勃的计划,总受制于有限的财政。
      单以新军之策来论,这些士卒为国戍边,大明百姓都欠他们的恩情!以大明当下的财力,根本不足以让新军之策普及全军!
      户部也不可能将所有财力都投入军队之中,毕竟大家是需要吃饭的,老婆是需要买首饰的,孩子是需要上私塾的,朝廷没钱发工资的话,还怎么干活?
      没钱,怎么办?
      历史王朝最大的收钱方式,便是增加赋税,伸手给老百姓要钱。
      张张嘴,增加一个税目,还不容易?
      历史上的奇葩税还少吗?
      周厉王姬胡的饮水税,汉惠帝刘盈的单身税,后清的穿鞋捐、赤脚捐,民国军阀的晒太阳税……
      除了吹牛不上税,什么不可以上税?
      可是老百姓没钱,也就是基数大点,一个人榨出来半银子,那整个帝国便是三千万银两,足够吃一年的了。
      至于老百姓死活,有又多少人去在乎?
      不能责怪马恩慧不了解商人的力量,因为朱元璋太生猛,将商人压到了极致,商业税在大明中央财政中的占比,可怜的想让人哭。
      除了垄断性质的盐税外,所有商业税,如茶税、市船税、通过税、营业税,加起来满打满算,都不到一百万两。
      这些钱,相对于中央财政的三千万两,占比只是个位数,零头啊。
      马恩慧将书收了起来,轻柔地问道:“皇上若是放开了商人,又能增加多少税?”
      朱允炆下榻,将桌案上的砚台拿了过来,递给马恩慧,笑着问道:“爱妃认为这砚台,价值几何?”
      马恩慧把玩着砚台,看着砚台之上的福寿龙纹浮雕,拿不准地说道:“此玉石砚,应值千两吧?”
      朱允炆坐在一旁,笑道:“好,便将这玉石砚定价是千两,那我们应该收取多少税?”
      马恩慧微蹙眉头,盘算道:“按照太祖定下的商税,是三十税一,这千两,便是收取三十三两余。”
      朱允炆看着砚台,苦笑着说道:“三十三两余入国库,他们拿走的却是绝大部分。呵呵,这商解禁了,也没什么用处。但如果将三十税一,调整为二十税一,十税一,又如何?”
      “十税一?”
      马恩慧惊慌地站起来,说道:“皇上,万万不可,且不说商税是太祖定下的,便是将三十税一,调整为十税一,岂不是打压商人,与皇上初衷,并不相符吧?”
      第四十四章 建文元年!册封皇后!
      三十税一,很高吗?
      明代的商税,不是定的太高,而是定的太低了!
      而过低的商税,并不利于大明的发展。
      朱元璋是轻徭薄赋,可他没读过《资本论》,没搞过市场经济,而是凭着自己的强硬,塑造了一个相对固化的大明王朝。
      框框架架搭建好,立下规矩,子孙后代必须遵循,然后就去找马皇后团聚去了。
      可他不知道的是,社会是发展的,是动态的,而不是固态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朱元璋不懂,他以为的万年之法,在历史规律面前,只是一个笑话。
      朱允炆没有与马恩慧继续讨论商税的问题,她虽然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妻子,但毕竟缺乏商业目光,讨论下去,也只能是自说自话。
      不过,自己一定会说服她的。否则,又如何去说服那些死脑筋的文官?
      大年三十,坤宁宫。
      马恩慧亲手帮着朱允炆整理好衣冠,这些事,她若在,从不假于宫女之手。
      看着英气又不失儒雅的朱允炆,马恩慧盈盈笑道:“过了今天,明日便是新年,到时候,全国便改元了,就连百姓,也会将您供上长生牌位。”
      朱允炆拉着马恩慧坐了下来,说道:“自明日起,所有人便需要称你为皇后了。后宫虽小,却管理不易,你坐镇后宫,也莫要太过劳累,一些事,交给下人去办便是。”
      “臣妾知晓,只是有件事,想与皇上商议。”
      马恩慧看着朱允炆,眼神明亮地说道。
      “何事?”
      朱允炆端起茶碗。
      马恩慧看着朱允炆,认真地说道:“皇上,新年伊始,万象更新,臣妾准备选一批秀女,充实后宫。”
      “噗!”
      朱允炆看着马恩慧,将洒了的茶碗放在一旁,说道:“怎么又提这件事?”
      马恩慧有些幽怨地说道:“如今皇上膝下,只有文奎一子,血脉单薄,如何使得?而且,皇上太过宠溺臣妾,日后就寝,可不能总待在坤宁宫,否则,后宫会传闲话的。”
      “呃?”
      朱允炆郁闷,和自己老婆在一起还有错了?
      转念想,自己貌似不是只有一个老婆,马恩慧是自己的结发妻子,其他妃嫔充盈后宫,名义上也是自己老婆。
      万恶的封建社会,万恶的皇室,讨那么多老婆,合适吗?
      朱允炆还没有办法从“一夫一妻制”中走出来,便说道:“秀女之选,便免了吧,三年不选秀女,三年之后,再说吧。”
      “皇上!”
      马恩慧有些着急。
      皇室最重血脉传承,老百姓家里都有三四个男丁,朱允炆只一个孩子,实在是单薄。
      “朕还年轻,你也年轻,岁月长久着呢,且这样吧。”
      朱允炆定了主意。
      马恩慧叹了一口气,转而说道:“那在内宫中,选一些妃嫔,侍奉皇上,总不为过吧?当下后宫,除宁妃、贤妃外,便再无其他,总空置着,也不是办法。”
      朱允炆摆了摆手,有些不耐烦地说道:“你安排吧。”
      马恩慧笑着答应。
      双喜率内侍,给朱允炆、马恩慧下摆行礼,众人齐声喊道:“恭祝皇上皇后福泽万年,贵体永-康。吾皇万岁、皇后千岁。”
      朱允炆看着跪拜的众人,拂袖道:“都起来吧,你们在朕身边办差,总归要辛苦一些,双喜,让内库给大家添一些压岁钱吧。”
      “谢皇上恩典。”
      众人齐呼。
      在众人散去之后,双喜入殿禀告:“皇上,内阁与礼部差人回话,新年诏书、册封诏书,金册,金宝皆以准备妥当,如今已至奉天殿,明日一早,册使方孝孺、解缙便会取出诏书、金册、金宝,呈献皇后。”
      “那便辛苦两位册使了。”朱允炆满意地点了点头,看向马恩慧,说道:“走吧,我们去给太后请安,之后,你还需要回家,话说回来,朕也许久未见国丈了。”
      马恩慧,为光禄少卿马全之女。
      马全虽是从四品官职,却鲜有上朝。主要是马恩慧担心父亲太过招摇,徒增是非,从不允许家中之人,寄捷径于内宫,对于马家亲戚所请、所求,一律驳回。
      马恩慧明日便会成为大明帝国的皇后,可马家依旧低调的如同不存在一般。
      “皇上若是想见,改日臣妾安排他们入宫便是。”
      马恩慧憧憬地回道。
      给太后请安之后,朱允炆与马恩慧在太后处用过膳,直至黄昏时,朱允炆才将马恩慧送至銮仪之上,看着将要出宫的马恩慧,不舍地说道:“除夕时,百姓家尤知团圆,守岁,可朕却没人陪伴了啊。”
      按照朝廷礼制,册封皇后之前,皇后需要先行回到家中,等待册使上门。
      马恩慧看着有些失落的朱允炆,轻盈一笑,说道:“皇上,只这一次,日后臣妾一直陪着你,再不别离。”
      朱允炆拍了拍銮仪,看着车架缓缓远去。
      “皇上,咱们去哪儿?”
      双喜见朱允炆转了身,便问道。
      朱允炆眨了眨眼,伤感的情绪他缓缓退去,深吸了一口气,说道:“回武英殿吧,吩咐尚膳监,朕想吃饺子了。”
      正月初一,元旦。
      这一天,大明历史正式进入建文元年!
      刚过寅时,朱允炆便被双喜喊醒,之后是换冕服,迷糊的朱允炆,被一套繁杂沉重的冕服给折腾清醒了。
      “册封使团可出宫了?”
      朱允炆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