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穿书之恶嫂手册

  • 阅读设置
    穿书之恶嫂手册 第9节
      小手按在胸口,卓琏深深吸气,心绪平复下来才走到仓房。
      古人云:看米不如看曲,看曲不如看酒,看酒不如看浆。
      造酒最重要的非曲非米,而是酸浆,浆不酸则酒味不够,为此卓琏早在中午就把小麦熬成粥,装进瓷瓮里,白天敞开晾着,夜里再盖严,以后每日倒一些热气腾腾的米浆,要不了几天酸浆就做好了。
      先前她跟福叔保证过,要是这次酿酒失败,便再也不会踏足酒坊半步。
      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卓琏必须竭尽全力将酒酿好。制曲、造酸浆,种种工序她都亲力亲为,生怕弄出纰漏。
      好在连老天爷都在帮她,香泉曲跟酸浆的品质都不差。
      经营酒坊这么多年,最基本的工序桓母和福叔还是清楚的,在拿酸浆浸米前,必须先在铁锅里加上葱、椒、油、面,煮沸六七次,才能投入使用。作为厨子,福叔对火候的把控堪称顶尖,煎出的浆水浓白,酸气扑鼻。
      再过不久就要入夏了,天气炎热,用五分酸的浆水最为合适,卓琏边尝边让福叔添水,陡然道:“够了。”
      “陶瓮已经埋在土里,我这就去把瓮烫熟,再下米。”
      边说着,福叔边端着木盆去了院中,卓琏跟桓母也没闲着,一人拎了一桶米,紧随其后。
      烫米的讲究更多,如果原料都是新米,就要先下浆后下米,若是陈米,顺序便倒过来;冬天用沸汤,夏天用温汤......
      卓琏把米倒进瓮里的同时,福叔桓母手里拿着木杵,飞快搅动数百下,米粒变得越发光灿滑腻,酸浆也浸入米心中,这才用草席将陶瓮盖起来,免得热气流失。
      按理而言,酒坊中少说也得雇十几名长工,但桓家根本没什么银钱,只能咬紧牙关,将所有的活计都揽在身上。
      卓琏累得两腿发软,跌坐在草席边上,手臂又酸又麻,像是有无数蚂蚁在筋肉里钻来钻去。桓母福叔比她好不了多少,这会儿同样脸色通红,但眼神却格外明亮。
      “琏娘,我觉得这次肯定能酿出清酒,卓家有清风啸,咱们取什么名字?”
      “若儿媳没记错的话,前朝有诗人写过:忽然玉山倒瓮边,只觉剑铓割肠里,以此形容家酿的辛辣芳烈,他酿的酒有两种——桂子香、清无底,文人墨客最爱风雅,听到清无底的名字,说不定也会买下来。”
      第15章
      卓琏是被鸡啼声吵醒的,她去井边打了水洗脸,而后走到铜镜前,仔细照了照。
      镜中的女子年轻娇美,五官又生的极为艳丽,肌肤光润柔腻,杏眼清亮妩媚,既像民国时的自己,又像大周的原身,仿佛两具躯体都是泥捏的,被看不见的大掌揉碎,加水,重新造出来的人一般。
      甩了甩头,她不再胡思乱想,夏天温度高,浸泡在酸浆中的米只隔了一夜就能用了,万万不能耽搁。
      卓琏换了身干净的布裙,走到院中的陶瓮前,掀开草席,用笊篱捞出了几粒米,低头尝了尝。
      桓慎恰好站在房檐下,晨间的日光暖融却并不刺眼,笼罩在女人身上,纤细手指贴着绯红唇瓣,从指尖到头发丝,她无一处不精致,无一处不诱人,堪比上好的白瓷,没有半点瑕疵。
      以往桓卓两家关系还过得去时,桓慎就对卓琏十分厌恶。
      他本就自私冷漠,为数不多的耐性都给了骨血至亲,对同样自私冷漠的外人,能生出好感才是怪事。直到现在他都记得,早些年卓琏打碎了樊兰的玉镯,她怕受到责罚,跑到桓家跟大哥哭诉,后来大哥帮她背了黑锅,母亲又登门送了一套首饰,事情才压下去。
      打那时起,桓慎就知道卓琏不是什么好东西,也从未有过接触,没想到才几年过去,他这寡嫂竟出落成了这副模样,简直能称得上惑人心神。
      卓琏没有发现桓慎,她眼底划过丝丝满意。经过一晚的浸泡,米心已经彻底染上酸味,用来做酒母再合适不过了。
      抿唇低低笑着,她觉得日子终于有了盼头,只要酒坊越做越好,她就能好好的活下去。
      三月后。
      身量高大的卫士们正在城门前巡逻,其中一人名叫罗成,家境颇为殷实,相貌端正,这会儿抹了把脸,道:“等下值了,咱们去酒楼里聚一聚,再过几日桓兄便要上京,也当提前给他送行了。”
      “那就去卓家酒楼,里面的清风啸我先前喝过一次,滋味儿好的很,罗成你小子不差钱,今晚能不能祭一祭五脏庙,让兄弟们快活一回?”
      罗成忍不住啐道:“不就是吃顿酒?从你嘴里说出来就跟去了青楼似的,我看你小子是想姑娘了……不过听说那卓二小姐确实生得貌美如花,酿酒的手艺也深得卓老板真传,日后指不定能接手酒坊,秀丽佳人当垆卖酒,想想还真是赏心悦目。”
      听着这些胡七八糟的荤话,相貌俊美的青年神情没有丝毫变化,他手里握着长.枪,枪头的红缨随风飘荡,他眯眼开口:“既然是给我送行,地方我选,这顿酒也该由我来请。”
      罗成急忙拒绝,“桓兄,哪能如此?上回咱们跟着知县去赈济灾民,要不是你及时拉了我一把,那人握着的匕首怕是早就将我捅穿了,我别的本事没有,也就这点银子能拿得出手了,你要是把我当兄弟,就千万别客气,不想去卓家酒楼,咱们换个地方便是。”
      用力拍了下罗成的肩膀,青年道:“你忘了,我家就是开酒坊的,刚酿出了一批酒,趁此机会带你们去尝尝,谈钱就见外了。”
      说着,桓慎给没给罗成反驳的机会,信步往桓家的方向走去。
      余下几人在后头小声嘀咕:“桓兄这人没得挑,但桓家的酒实在不怎么样,以前我娘曾经买过一回,又浑又甜,连点酒味儿都没有。”
      “你小点声,别让桓兄听见!浊醪虽不好喝,但都是自家兄弟,哪还能嫌弃?”
      “这点事儿还用你交代吗?”
      约莫两刻钟功夫,一行人距离桓家酒坊已经不远了,突然有一股浓郁的酒香扑面而来,劲辣芳烈,醇厚绵长,像是无形的大网,将街上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聚集在一处。
      吞咽口水的声音此起彼伏,罗成咂咂嘴,喃喃道:“这是谁在煮酒?味儿也太香了吧,比卓家的清风啸还要馋人。”
      桓慎低垂着眼,没有为他解惑的意思。
      等他们走到酒坊门口时,发现此处的香气最为浓郁,里三层外三层围了不少人,好在这些青年都是卫士,筋骨强健,很快便挤了进去,看到一个容貌艳丽的女子站在锅前,用木勺搅动着锅里澄澈透明的酒液,略微泛着青翠,就跟春日刚冒出头的柳芽一模一样。
      罗成揉了揉眼,转头看着桓慎,压低声音问:
      “桓兄,这是你嫂子吧,怎么好像变得不一样了?”
      罗家是做生意的,跟于家也有往来,先前卓氏与于满勾勾搭搭,罗成曾见过这对奸夫淫.妇一面,当时便认定了她不是什么好东西,在夫君尸骨未寒时就做出这等不知廉耻的事,简直丢尽了桓家的脸面。
      闻得此言,桓慎忽地一愣。
      数月以来,他一直住在酒坊中,与卓琏朝夕相对,罗成不提,他倒是忽略了这点。
      眯眼端量着不远处的女人,乌发雪肤,就算只穿着最朴素的布衣,也遮不住她一身艳色。要是他没记错的话,最初卓氏的鼻梁没有这么高,眉毛浅淡稀疏,双眼的形状也与先前不同。
      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却依旧能看出她原来的影子,所以罗成才能一眼认出卓琏。
      “是卓氏没错。”青年略微颔首,接着又道:“再过几日我就要进京了,劳烦罗兄费心看顾,免得家中女眷被人欺凌。”
      罗成生在商户,自然有几分属于生意人的玲珑心肝,当下便听出了桓慎的言外之意——他这寡嫂皮相生的艳,又整日抛头露面的,要是没人护着,难保不会生出差错。
      “桓兄放心,罗家在汴州城还能说得上话,要是有人胆敢胡闹,小弟肯定会让他后悔不迭。”
      得到罗成的保证,桓慎黑眸中划过一丝满意,拍了拍后者的肩膀,然后转身走到福叔跟前,问:
      “为何在这里煮酒?”
      “琏娘提过,酒坊以前卖的都是最下等的浊醪,就算说店里有美酒,别人也不会相信,现在当街煮酒,不止能散出浓郁香气,还能让所有人看见,咱们是有清酒的,不全是最低劣的浊酒。”
      福叔年近四十,又生得孔武有力,当下竟有些哽咽,显然是心绪起伏太过所致。
      桓母站在旁边,看到桓慎身后跟着几名眼熟的年轻人,也猜到这些都是城中驻守的卫士,秀丽面庞上露出几分笑意,急忙将人招呼到酒坊里。
      “快些进来,酒坊虽没桌椅,但后院还有张石桌,待会儿给你们做些酒菜,也能好好喝几杯。”
      听到这话,卫士们面露喜色,抬脚就往店里走,围在铁锅旁的看客不干了,有人扯着嗓子道:“刚才还说今日闭店,他们怎么能进去?”
      福叔赔着笑脸解释,“这些都是我们少爷的朋友,不算客人,酒坊里并无长工伙计,所有人都在这儿煮酒,实在忙活不开,还请各位见谅。”
      锅里的清酒已经快被烧干了,水汽腾腾直上,氤氲的烟云四散开来,视线中所有的一切都蒙上了层白纱,影影绰绰,完全看不真切。
      能看能闻却不能喝,简直是对好酒之人最大的折磨,此刻他们心疼得捶胸顿足,恨不得将铁锅从火堆上抢下来,将上好的美酒喝下肚,也省得被这么糟践。
      有的人认识卓琏,当即问了一句:
      “琏娘,你们酒坊好不容易酿出了清酒,到底何时才卖?”
      卓琏将木勺挂在木架上,透明的酒液滴滴答答往下落,渗进众人脚踩的泥土中,很快就消失不见。
      “明日卯时店里开门,大家就能来买清无底了。”
      现如今,汴州城里最出名的清酒便是清风啸,听说有不少外地的行商千里迢迢来汴州买酒,再回到家乡售卖,由此可知清风啸的品质究竟有多好。此刻锅里的清酒居然叫清无底,说不准是刻意取这样的名字,为的就是迷惑旁人,让买主以为这酒与清风啸有关。
      “卓家叫清风啸,你们叫清无底,未免有些过了吧?做生意必须勤恳本分,整日里想那些歪门邪道,根本没有任何用处!”一名面生的中年男子忿忿不平道。
      林父恰好将这话收入耳中,开口反驳:“清无底乃是前朝诗人杨万里所取的名字,以此描述米酒醇美清澈,又与清风啸有何瓜葛?”
      林父虽无功名,但却是有真本事的,要不是欠缺了几分运气,哪里会在小小汴州做个教书先生?每月拿着二两银子,委实可惜了。
      卓琏感激地笑了笑,也没有解释的意思。
      在酿制清无底的过程中,她曾经托人买了一瓶清风啸,酒水的确澄清透明,但味道淡薄、还能品出一股石灰味儿。
      在煮酒时,为了去除酸味,也为了使酒水变清,有的酿酒师傅会在其中放入石灰。这种味道有人觉得适口,有人觉得不适口,卓琏便属于后者。
      因此,她还真没把清风啸放在眼里。
      第16章
      就算对清风啸没什么好感,卓琏面上也不会表现出来,毕竟卓家在整个汴州都颇有名气,此刻若她说清风啸不好,除了显得轻狂,招致恶感以外,没有任何用处。
      锅里的酒水早已烧干,瞥见众人垂涎的眼神,她抿着唇,动作麻利地将火堆熄灭,冲着围在外侧的百姓拱拱手,随即将摊位收拾起来,折身回到店里。
      “甭管这清酒叫什么名儿,味道可真是不错,我口水都快流出来了,可惜今天不卖,只能明日再来买。”富态的中年男子满脸遗憾,眼神直勾勾地盯着严丝合缝的门板,不住长吁短叹。
      旁边一个干瘦青年嗤笑一声:“快得了吧,不就是清酒吗?城里好几家酒坊都能酿出来,哪算什么稀罕东西?怕不是收了桓家的银子,才会帮着他们说话。”
      林父也是爱酒之人,当下皱眉驳斥:“林某虽没尝过清无底,但闻到那股酒香,就能断定其中没加石灰,所谓‘酿时不著一点灰,满酌寒泉挹清泚’,指的就是这种清酒,你孤陋寡闻也就罢了,千万别血口喷人。”
      中年男子也连连点头,显然赞同林父的观点。
      有人认出了他的身份,不住低声嘀咕:“这不是博闻茶楼的费老板吗?他要是贪财好利,每年也不会拿出银子设立育婴堂,给孤苦无依的孩子一个安身立命之所,像费老板这种家财万贯的富商,怎么可能被人收买?”
      听到这话,干瘦青年脸色发青,也不敢得罪这样的富商,灰溜溜从人群中挤了出去,很快消失不见。
      酒坊外发生的事情,卓琏一概不知,她把沉甸甸的铁锅放回厨房,看到福叔正在灶台边炒菜,便挽起袖子准备帮忙。
      “琏娘,厨房里烟火大,你跟夫人别往里面钻,还是去打酒吧。”说着,福叔挥了挥锅铲,明显是在撵人。
      自打香泉曲造好后,福叔对她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以往的厌恶疑心半点不剩,因此卓琏也不好违逆他的吩咐,只得从厨房中退出来。
      桓慎等人坐在院中的石桌边上,罗成抻长了脖子往仓房看去,口中连道:“桓兄,你家的米酒已经酿好了,能不能卖我一些?拿回家也能孝敬孝敬我爹。”
      “能是能,但清酒数量不多,价格颇高,每人只卖一升,切不能多了。”
      罗成将剥了壳的花生扔进嘴里,含糊不清说:“一升就不少了,小酌几杯,足够喝上大半个月。”
      说话时,卓琏端着托盘走到桌前,她低着头,掌心托起瓶身倒酒。翠绿的液体滚滚而落,香气虽不如加热后浓郁,却十分霸道刺激,简直能把人的神魂都给勾了去。
      罗成双眼发直,喉结也在不停滑动,等卓琏将杯盏摆放在众人面前时,他忙不迭地抿了一口,刚毅面庞陡然涨红如血,捂着嘴不住咳嗽着。
      见状,杨虎瞪了瞪眼,问:“这酒闻着挺香,有这么难喝吗?”
      桓慎未曾开口,此时卓琏站在他身侧,那双柔荑轻轻抚弄瓶身,皮肉光洁,指甲粉润,明明干过不少粗活儿,竟连一个茧子都没有,远比粗瓷瓶要细致数倍,不知摸起来究竟是何感受。
      罗成呛咳了好半天,缓过来后没有答话,反倒将酒瓶抱在怀里,无论如何都不撒手。在座的也不是傻子,哪会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当即将酒水往嘴里送,尝到了那呛辣醇厚的滋味儿,一个两个都愣住了,没想到酒水会像茱萸那般,辣的人舌尖发麻。
      “米酒以清光滑辣为佳,清是说液体清澈,不浑不浊,也无浮蚁飘在其上;光是指酒体纯正,色泽透明;滑乃是酒水不甜,不会粘在杯盏上,口感柔顺;至于最后的辣,则是代表了酒度高低。”卓琏微笑着解释。